百乐博

2025实体优于电商的3大优势,这个赛道值得“加仓”
2025-04-18

从实体卷实体,到电商卷实体,再到电商卷电商,电商圈价格战打得火热,总算能让实体老板们有机会喘口气。

不断有老板在问,实体门店还能开吗,对比电商实体生意还有的做吗?

犹豫进场,隔岸观望。

各位老板们可以先看一组数据:据百乐博运动平台统计,与2023年相比,2024年与百乐博运动平台合作实体类客户上涨11.85%,其中在三、四城市开店客户占30%以上

upfile

从市场动向看:入局者大有人在。

首先是资本领头,大商场奥莱店依然是主角,规模化连锁品牌们。

砂之船、杉杉、百联都在计划开新店,2024年国内共增加奥莱项目24个,增加商业体量约264.5万㎡,奥莱开店潮打得火热,小城市场也不遑多让,折扣店遍地开花,县域中产成为品牌折扣店的消费主力


upfile

数据来源 赢商大数据

图片来源 WIN商业地产头条

虽然电商几年增势甚猛,但从市场看,实体依然有弯道超车的优势。

问题的关键不在于“能不能做”,而在于“怎么做”。

对比电商,实体的核心竞争在于能与顾客线下沟通、提供面对面服务,老板该如何放大这一优势?

胖东来、海底捞到优衣库、名创优品……那些做得有声有色的实体生意,都在做同一件事:强化服务环节,为顾客提供情绪价值。

情绪价值的背后是顾客体验,如何把顾客体验做到极致?可以从以下四点出发。


upfile

将即时体验发挥极致

促成交、促转化

网上购买最快也得要24小时发货,在网店买一件运动短袖,如果实物颜色不喜欢、尺码不合身进行退换,等到手还要再花六七天时间。

而在实体店,从选款、试穿、购买,耗费时间甚至不到20分钟,在即时体验上实体远远领先电商,这就是实体店的独有优势。

“所见即所得”解决了顾客两大痛点:网络下单的不确定性(是否有色差?是否合身),即时体验的渴望(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穿得上),所以实体商家更应该注重优化顾客的即时体验。

从视觉入手:春季可策划露营主题橱窗,冲锋衣、帐篷、户外鞋等户外产品组合,根据季节设计沉浸式场景,用橱窗吸引客户进店。

upfile

优秀门店展示实拍图

从商品入手,做关联商品搭配,主打单品配置3-5种搭配方案,为顾客提供更多选择,试穿不同商品,可能顾客原本只是想买一双运动鞋,但通过搭配展示,她最终购买了一整套运动鞋服,有效提升了客单价,永远不要低估这种偶遇式带来的消费。

upfile

优秀门店展示实拍图


upfile

面对面服务,

塑造专业感加深信任感

门店的导购不仅是销售者,更是维系顾客关系的“关键纽带”,也是成交的“关键一环”。

试想这样一个场景:一位顾客进店,正在选购心仪的商品,当她向你提问“我想选一双跑鞋,有推荐吗?”时,你给她的答案不再是“有200的、300的、500的,你要哪一个?”而是根据她的脚型、使用频次、使用习惯去推荐适合她的跑鞋,这样的服务是不是很不一样?

根据顾客实际情况,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导购,这种方式大幅缩短了顾客的决策时间,也提升了顾客体验。

要让这种深度、专业的服务融入门店常态化运营中,系统化培训不可或缺。

拥有15年门店操盘手实战经验的米谷老师在走访指导数百家门店后发现,导购人员的专业服务缺失在于两点:一是缺乏将产品科技点转化为商品卖点的翻译能力,二是实体门店运营经验有限,难以构建完整的商品知识体系和服务流程。

这两点问题,正是“百乐博到店”实体服务的切入点。

upfile

upfile

upfile

米谷老师临店指导实拍图

通过米谷老师15年实战经验总结,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门店提供成长型支持,米谷老师开课教学、临店指导从商品知识、品类介绍到陈列技巧、会员服务,提供全方位深入培训。

upfile

实体店部分培训资料


upfile

做本地生活,

让更多“网络顾客”到店消费

如今电商的业态发展表明,实体与电商的未来并非是此消彼长,而是互惠共生。借助电商平台,实体店完全可以通过多元化手段实现自身业务发展的“第二春”。

通过短视频+店播+本地生活的销售推广组合拳,让实体店的生意在网上火起来,带动更多顾客从线上走向线下。

upfile

某门店本地生活页面展示

抖音打造的是兴趣电商,是场景+产品的深度融合,用短视频点燃兴趣,让本地跑步爱好者刷视频时能刷到你的门店,把“刷手机的人”变成“推门而入的客”。

来自广东的孙先生靠着短视频+本地生活为他的门店成功宣传引流,在米谷老师指导下,他拍摄的“跑鞋拆解干货”成了爆款视频,发布24小时内播放量就突破了12万,他迅速在该视频下加门店定位、挂团购,开业三天销售额突破50万。

线上曝光决定客流,线下体验决定转化。

电商与实体不只是竞争,聪明人看到的是商业形态的互补。

当技术加速迭代,实体所能提供的“情绪价值”“活人感”特质正是其独有的优势,未来的商业赢家,必然是那些既拥抱数字化经营,又深耕顾客体验的老板。